刘峥:绿茵场上的点灯人
新化一中的操场在清晨的薄雾里苏醒,天边尚余几缕微光,刘老师的身影已出现在操场一角。他弯腰仔细挪动着训练器械的位置,再凝神检查着每一处标记,动作沉稳而专注,然后便立定在操场中央,仿佛晨风里一座灯塔。当第一缕阳光终于越过远处山峦,穿透稀薄晨雾洒落操场时,他深吸一口气,哨声随即划破寂静,清亮而坚定,如同往常的三十二年里每一个清晨,唤醒沉睡的大地,也召唤着那些蓄势待发的青春脚步。
新化一中这片绿茵场上,刘老师早已是学生心中不可或缺的“主心骨”。他自2002年执教校体育队以来,23个寒暑交替,风雨无阻。他每日总比规定时间提前一小时抵达操场,细致准备训练器材,精心规划场地布局。刘老师办公桌抽屉里,那本磨得起毛边、页脚卷折的训练日志,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名队员的成长轨迹:从最初的体能测试数据、每日训练内容,到每一次微小的进步、训练中出现的瓶颈与突破方法,甚至细至每位队员的身体反应和情绪状态。这细致入微的记录,成为他因材施教、不断调整训练计划的坚实基石。
刘老师深知,体育竞技不是盲目苦练,科学训练才是通往胜利的阶梯。他潜心钻研运动生理学与训练方法,将传统经验与科学理论熔于一炉,为队员们量身定制了一套独特的训练体系。他尤其强调基础体能的重要性:“没有扎实的根基,再华丽的技术也是空中楼阁。”因此,他设计的训练项目既包含提升速度、力量、耐力的基础内容,也涵盖提升灵敏度、协调性的专项练习,循序渐进,环环相扣。他常对队员们说:“赛场上的每一秒从容,都是训练场上千百次重复的结果。”
在刘老师眼中,训练不仅是体能的磨砺,更是意志的锻造。一次校际比赛中,主力队员张明在冲刺时不慎摔倒,膝盖严重擦伤,鲜血渗透了裤管,剧痛让他瞬间脸色煞白。场边一片惊呼,小张咬牙挣扎着想站起来继续比赛。陈老师立刻冲上前去,二话不说,背起比自己还高半头的学生,步履沉稳而急促地奔向医务室。汗珠从他额角不断渗出,滴落在通往医务室的路上。处理伤口时,他始终紧握着小张的手,那无声的慰藉传递着千言万语。事后,他不仅每天亲自给张明换药,还利用课余时间,陪他在操场边进行恢复性上肢力量和技巧训练,确保小张在身体恢复的同时,竞技状态不退反进。小张后来说:“那一刻刘老师的背,托住的不仅是我的身体,更托住了我几乎跌落的信心。”
刘老师心中,体育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赛场夺标。他常说:“体育教会人的,是跌倒后如何爬起,是落后时如何追赶,是面对压力如何呼吸,是懂得个人永远在集体之中。”他尤为关注体育对农村留守少年心灵的支撑。队员王敏初入队时,性格内向孤僻,学习也缺乏动力。刘老师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,不仅在训练中给予他更多鼓励,更巧妙地安排他担任训练小组长,承担一些服务性工作。渐渐地,王敏在团队的协作与互助中找到了归属感,责任感油然而生,性格也逐渐开朗,学业成绩也随之稳步提升。王敏在日记中写道:“训练场上的每一次奔跑,都像在甩掉压在心头的孤独。刘老师让我明白,我不是一座孤岛。”体育队成了许多像王敏这样的留守少年生命中第一个真正的集体,第一份沉甸甸的归属感——那些在绿茵场上挥洒的汗水,不仅洗刷了孤独的尘埃,更浇灌出自信的花朵。
十五载深耕不辍,刘老师带领新化一中体育队一路披荆斩棘,硕果累累:连续多年在省市级中学生运动会中摘金夺银,他本人也多次荣获市县“优秀教练员”“优秀裁判员”称号。然而,当人们赞叹这些耀眼的成绩时,刘老师总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更远处。他办公室墙上挂满的奖状与照片之间,有一帧画面格外引人注目:那是多年前,他第一次带队参加市级比赛,队员们青涩脸庞上挂着紧张而兴奋的笑容,簇拥在简陋的领奖台上,共同举起那张象征着突破的奖状——那是新化一中体育征程上第一份沉甸甸的市级荣誉。他常常凝视这张照片,照片中那些曾经稚嫩而坚毅的少年身影,如今已如种子般播撒四方,在各自的人生赛道上奋力前行。当年那个沉默寡言的王敏,如今已是一所乡村小学的体育骨干教师;曾在赛场上跌倒又被陈老师背起的小张,正在大学攻读体育教育专业,立志成为另一片操场上的“点灯人”……时光流转,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他精心守护的体育火种,已在新化这片土地上默默燎原,照亮了更多少年前行的方向。
又一个崭新的早晨,朝阳蓬勃升起,倾泻于操场之上。刘老师依旧如常早早伫立操场中央,目光如炬,凝视着跑道上那些年轻的身影奋力奔跑,汗水在晨曦中熠熠闪光。悠扬的哨声再次响起,清越而悠长,仿佛穿透时光的壁垒,与十五年前那个同样充满希望的清晨遥相呼应。绿茵场上的跑道延伸向前,永远年轻,永远有梦想在拔节生长;而刘老师,这位绿茵场上的点灯人,依然选择在起点处默默守护,以师者之心为灯火,以岁月为捻,为一批又一批奔跑的少年,照亮脚下充满力量的道路。